今天的作文是三段式的,第一部分是阐述事实,第二部分是观点碰撞,第三部分是旁例引证。
阐述事实:
今晚有个河北廊坊的妇产科医生跟我磨了一个多小时,她一直说我实际没给她优惠(她一公斤多的邮费就得20元邮费了,她买了60的智立方,其他62元的是书,运费20)。我只能给她包邮了,她不是很理解,一直抱怨我没给她优惠,我只好耐心地解释为什么是这么多钱,反复多次解释了半小时,估计她也在别家对比看了,最终理解了,说在我家再看看别的东西。
机不可失,我推荐她看钓鱼和中国地图(丝印工艺,质量很好),给她优惠了10元,她趁机要求2元买皇室小兔子(这款如果没有赠品字样的话,进货价是11.8元,本来是满百6元换购,大部分人都没意见,她之前砍价是3元换购,现在要求凑整。我说适合一岁以内的宝宝玩,她家宝宝三岁了,她还是为了贪这个便宜买小兔子,嗯,有些买家是贪婪的,哪怕买了用不到她还会为了占便宜而买),我不得不作出很心痛的样子,还是给她了,恭维她是砍价高手高高手云云,她谦虚地说这还是头一次。
观点碰撞:
也许某些人不认同我的这个做法,觉得这类能砍价磨一个多小时的人不是优质客户(地方远邮费高,还喜欢砍价),觉得很烦,没有必要跟她讲这么多,她下回还来买的话肯定还是砍价半天,忙的时候根本就理会不过来的。
我觉得帐不是这么算的,这根本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的观点碰撞。
首先不会亏本,亏本的话你就不会卖了,有句话叫买家不如卖家精。不要想着小兔子亏了4元,而是换个角度想小兔子少赚了4元而已。我成功说服她买了地图,一是增加销量冲皇冠了,二来来让买家满意(质量真的很好,优惠幅度大),三则实际还略有盈余。
如果买家再来,不应想着还会砍价觉得头疼,要想到的是很高兴又能赚她钱了。而且态度这么好、东西质量很好、价格很实惠,她很有可能会推荐她的同事或朋友来买(今天至少有一个是买过的老客户,还有一个本来在别的店已经拍了,听朋友介绍就来我店买了)。口碑传销很重要的。
旁例引证:
我平时喜欢讲例子,今天摘抄一下民国第一银行家陈光甫的创业故事:
1915年6月2日,宁波路9号,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正式开业。开办的资本额名为10万,实则仅为7万。陈光甫的朋友———前洋务派官僚、买办庄得之认股22500元,陈光甫囊中羞涩,只认了5000元,其中有一部分还是庄得之帮助垫付的。开业仪式上,陈光甫无钱办酒席。上海银行成为当时上海滩最穷的一家银行,被人戏称为“小小银行”。
“人争近利,我图远功;人嫌细微,我宁繁琐”。这是陈光甫的办银行原则。
陈光甫创立上海银行之时,当时的银行基本都是以权贵巨商为吸储对象和贷款对象。陈光甫与众不同,一开始就把“注重储蓄”放在首位,彻底告别“官商”办银行的传统。
上海银行通过大量吸收储蓄存款,迅速扩大自己的银行资本,找到发展的通路。陈光甫把“服务”定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行训,他提出6条原则:要不辞琐碎,不避劳苦,不图厚利,为人所不屑,从小做起,时时想办法。
当时的钱庄根本瞧不上小额存款,特别对银元存款,一般连利息都不付。陈光甫特别注重小额储蓄存款,把储户定位为收入不高的中小层社会成员,并在营业室门面、流程和办公方式上力求使银行的形象平民化。虽然都是小额存款,但是由于储户面广,加之资金稳定,集腋成裘,成效可观。
为了吸引储户,上海银行打出了“一元开户”的广告。有个流传已久的事例:一天,上海银行营业所来了一位不速之客。此人带来100元,要求开设100个户头。银行工作人员一一为他办理。很快,上海银行信守诺言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上海。靠着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鲜明特色,“小小银行”终于立足上海滩。
到了1936年,上海银行的储户共计15万7千余人,按当时人口5亿计算,那么每3000人中就有一人在该行开户。渐渐地,其他各家银行也开始仿效上海银行的做法,并形成风气。
陈光甫在上海银行推出了诸多中国金融业“第一”:第一个推出各种新型储蓄品种,如零存整取、整存零取、存本付息、子女教育储蓄基金、养老储金和婴儿储蓄,发行储金礼券———分红色和素色两种,用于婚丧嫁娶红白喜事;第一个在银行中设立调查部;第一个开设储旅行支票;第一个从事外汇业务和农业贷款;第一个使用机器记账;第一个将银两与银元并用;第一个经营外汇业务。
到1922年,上海银行资本额增至250万元,与浙江兴业银行并列全国第五位;存款达到1345万元,在全国商业银行中居第四位。至1926年,上海银行与浙江兴业银行、浙江实业银行并称“南三行”。
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期,曾经的“小小银行”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私人银行,在中国的金融界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足以与外国银行抗衡。陈光甫则成为当之无愧的“民国第一银行家”。
PS:现在的上海银行(成立于1995年12月29日。)应该跟过去的上海银行不是同一个。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