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第三卷,觉得太平淡了,淡得出个鸟来。相比而言,我更喜欢看前两卷,那里有很多战争,也比较残酷。战争时代才能出英雄,看起来才显得轰轰烈烈。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朱元璋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去当小和尚再到被迫造反,从弱变强,消灭两个强劲对手,驱除北元,何其壮哉;作为开国皇帝,治理国家、对付功臣也很有他的一套,我明白,他为他的后代留下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帝国。朱棣也不错,他当上皇帝看来是老天在保佑他,注定这个帝位是他的了,对手有点差,他运气也实在太好了,不过他当上皇帝之后,出征那么多次,亲自上阵,国内也统治的很不错,还派郑和多次出海。接下来的几位皇帝,太平和太软弱了,皇帝不是他们适合的职业,爱玩的就让他换个职位玩去吧。皇帝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,很辛苦。
我不是想说我喜欢战争,只是,我觉得作为来到上海的第一代,更像个开拓者,所以,我才喜欢朱元璋朱棣那一段。
土木堡之变俘获了皇帝之后,所有留京大臣纷纷主张逃跑,于谦勇于站出来说一句力挽狂澜的话,真是佩服,他虽然不是武将,但他至少不缺乏勇气。那些人吃着国家的俸禄,竟然说出那样没有骨气的话。那时候明朝至少还是有足够的实力守住京城的,就算打不退敌人,也应该能坚壁清野,也先熬不住就会退去了。今天很累,回家没有写代码,又一次看了《棒球英豪》的第100集,教练说达也三振新田的机率不到1成,但达也后来也豁出去了,放弃保送上垒的安全方案,直接硬碰硬,不知道他如果输掉了会如何?没有如果,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对手。我一直忘不了我在十年前下过的一盘友谊赛象棋,出于对对方头衔和棋力的判断(对方一对八,同时下),对方出车邀兑时,我竟然把车躲回去了,当然,我后来输掉了,大厅里这么多人,只有一个棋力还不如我的赢了。在我下过的这么多盘象棋里,我都记不住过程的,过程和结果并不重要,我不断地告诫自己,我那次是输掉了勇气,从那一次之后,我再也没有畏惧过任何对手的心理。狭路相逢,勇者胜。
在作者眼里,于谦只能说是明朝的第二人,第一人是谁呢?作者说是王守仁,说王守仁以前我不认识,但王阳明我倒是听说过很多。从文中的描述来看,我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过人之处。他的头衔很多,文学家、军事家、政治家和哲学家,相对朱元璋和朱棣,他的军事上并没有感到有辉煌的胜利,政治上似乎也似乎比不上明朝的很多知名政治家,可能就是哲学方面更为世人所知的多一些。在发配贵州的日子里,让他低调了很多,也反思了很多,人有时是在落寞无奈中才能领悟些道理的,如果他一直在京城,天天灯红酒绿,哪里有时间思考问题啊。人,是要耐得起寂寞的,经得起贫困的,久经上天的考验,又有自己的思考和沉淀,还能活得长,那就会验证一句话,是金子迟早都会发光的。
还有,政治体制也是个问题,宦官、文官、番王、外戚、仙派。这么多种势力勾心斗角,相互角逐,好复杂。所以,还是要确立一个好的政治体制?什么是好的政治体制?只有看了历史反思,通过实践来证明,才能慢慢改革完善吧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
接下来的几卷没有实体书可接了,下来的几卷,我得在线读了。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第三卷读后感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第三卷读后感
...